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据“思想交大”建设纲要,通过实施思想建设工程、学术繁荣工程、文化引领工程,以“把握正确方向、凝练学院精神、提振师生士气、提升学科水平、服务国家发展”为目标,围绕“六好”创建标准,为学院办学之道提供驱动力,为社会丰富先进思想提供创造力。
一、主要做法
(一)加强思想道德建设,树立精神文明新风
1.加强理论教育,筑牢思想根基。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议题,落实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、“干部读书班”,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,建设党支部读书角,将理论学习、主题实践、工作研讨有机结合,举办“新知讲坛”、学“四史”主题报告、知识竞赛,赴井冈山、酒泉、马兰、延安等革命教育基地学习,不断巩固深化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成果。将读书分享、党员讲党课、业务交流融入“三会一课”当中,实现党员讲党课全覆盖,推进思想理论教育不断深化。

2.多措并举,扎实推进“三全育人”。建立由研究生导师、系所班主任、辅导员、学生干部骨干、研究生党员组成的研究生工作网络,举办陕西省生命科学高校学生干部联席会,拓展学生管理的内涵与外延。落实学院研究生“五位一体”综合能力提升计划,在校庆、“五四”青年节、“七一”建党节、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青年诵读比赛、党员政治生日、升国旗仪式等活动。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,举办博士生壁报展、博士生学术论坛,营造多平台联动发力、相得益彰的学术育人环境。获评校级研究生十佳特色党支部1个,优秀研究生标兵1名。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困难学生帮扶,2020年研究生就业率为100%,重点单位就业比例达60%。将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情况纳入奖学金和表彰评价体系,1个团支部、3名团员获疫情防控专项表彰,学生志愿报名参与研究院“科创月”活动百余人次,在创新港率先策划开展2次“为新港献青春,为祖国献热血”义务献血活动。引导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,2名毕业生考取中西部地区选调生。选派学生参加陕西省政府见习、寒暑假社会实践,助力脱贫攻坚,涵养家国情怀。唱响“中华之声”,开展夜跑致敬西迁,美化仙交,打卡创新港活动,高扬“四面旗帜”。
3.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“三进”工作,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32课次,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,引导教师在专业课中贯彻课程思政,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,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6项。
4.重视网络文明建设,打造清朗网络文化空间。规范学院各类新媒体平台申请审批流程、稿件发布流程,建立《生命学院各级各类网络媒体台账》。策划开设“党旗飘扬”“挺进创新港,再创新辉煌”“交小生新港日记”“一纸教案展风采”等专栏,宣传学院工作动态,唱响主旋律,传播正能量。
(二)以政治建设为统领,夯实领导班子建设
1.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党政联席会负责制,制定学院党委会议事规则、修订《关于提高生命学院党政联席会决策质量的要求》、《生命学院领导班子岗位AB角制度实施办法》,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。组织带领党员、干部在工作中勇挑重担、冲锋在前,圆满完成全部硬任务,完成“双一流”建没周期自评总结、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院“科创月”16场活动、兴庆校区公房分配,率先完成了创新港5个研究平台的主体搬迁,逐步推进平台文化建设。教师开展“跑5”192人次,集中全力投入“十四五”规划编制,有序开展第五轮学科评估准备工作,向学校党委提交了生命学院的精气神。

2.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,推进党的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深度融合,成立7个研究所党支部,由教学科研单位行政副职担任党支部书记。各党支部制定年度组织生活计划,落实“三会一课”“常委进支部”和“分党委委员联系支部”工作安排,结合中心工作实施“一月一主题”,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、同部署、同推进,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教学科研、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有效结合。
3.加强干部作风建设,设立院领导工作开放日,落实“分党委委员联系支部”,调研并解决师生关心的问题。在元旦、春节、国庆、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前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教师的党风廉政教育。
(三)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强化师德师风建设
1.落实《生命学院师德师风工作实施细则》及师德师风考核工作流程,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会、创新港研究生导师大会、新进教工座谈会等,选拔3名副教授在校外挂职锻炼,20余名教师参加“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正确成长道路”活动,构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。
2.重视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,落实《生命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实施办法》,邀请发表Science正刊的刘明教授与学院青年教师交流,举办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青年学者论坛、各研究领域青年学者交流会,制定《生命学院青年优秀人才学习教育计划》,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1项。

3.注重营造温馨和谐的队伍氛围。每学期举办一次新入职教职工欢迎仪式,制作新教工欢迎卡,举办离退休教职工荣休仪式,设置荣休基金,开展“敬老月”活动,在院内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。
(四)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,持续加强学院文化建设
1.打造学科特色文化品牌。梳理学院两个一级学科的精神内涵,制作学院宣传片、宣传册。凝聚医电校友会力量,投入100万元在研究院捐赠成立“诊断、介入与影像”实验平台,募捐防疫资金10万元,举办校友会迎新活动。持续打造生命学院“启航”主题论坛,为研究生成长保驾护航。

2.注重文体活动的开展。以工会、研究生会等师生组织为重要力量,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讲座、趣味运动会、篮球赛、健步走、瑜伽练习、观影等文化体育活动,发出文明用餐、光盘行动的倡议。全体研究生开展“我的平台我创造”视频拍摄活动,引导师生学思践悟,高扬“四面旗帜”,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。
(五)统筹规划,打造和谐有序、整洁优美的学院环境
1.规划建设创新港研究院公共区域,设计制作学科发展史、教授风采及展示研究特色的文化区域,打造别具特色的研究生工位文化。对兴庆校区教二北楼4-5层进行改造建设,扩大本科生教学实验物理空间。划分学院环境治理片区,创新港、兴庆校区开展4次集中爱国爱校义务劳动。

2.建立健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组织体系,分党委书记带头抓综合治理,层层落实责任,每月检查一次实验室安全,开展消防演练,严格管理危化品,严格研究生新生实验室准入制度,真抓实干保证实验室安全。获实验室安全管理先进集体荣誉表彰,实现了学院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。

(六)牢牢把握正确导向,强化活动阵地建设
坚决落实“一会一报”和“一事一报”。修订《生命学院会议室、报告厅管理办法》,安排专人做好场所使用登记。修订《生命学院新闻宣传管理办法》,规范学院各类官方及师生自媒体管理,在学院、研究院电子大屏、公告栏等开展公益广告宣传。

二、特色亮点
1.凝心聚力、多措并举,推进创新港内涵建设。完成了实验室水电改造等二次装修工作,率先完成了研究平台主体搬迁并投入使用。各研究平台推进文化建设,形成展示研究特色的文化墙,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文化建设已成为创新港网红打卡地。
2.举办好“科创月”活动,展示研究院内涵。围绕学科发展和科研特色整体布局,从六个层面举办16场活动,加快推进了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合作交流,有力的展示了研究院建设成果和科研实力。
3.全力推进学科建设。通过“单位自评+专家评议”的方式,完成了学院2个学科的自评工作。组织开展“十四五”学科规划的起草、编撰工作,研究新兴学科方向布局、学科建设载体和资源配置改革思路。
4.青年教师培养见成效。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开展师德师风建设,搭建了多渠道、多层次的青年教师成长平台,构建学院教师队伍梯队,制定青年优秀人才学习教育方案,形成了教师队伍成长的长效机制。学院青年教师数量占学院教师总人数73%,近两年获批优青1人,青长2人。